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上海市道路指示牌管理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2 14:56:51  浏览:937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上海市道路指示牌管理规定

上海市人民政府


上海市道路指示牌管理规定

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58号


  《上海市道路指示牌管理规定》已经2010年12月28日市政府第9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市长韩正

二○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上海市道路指示牌管理规定

(2010年12月3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58号公布)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加强对本市道路指示牌的管理,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和公众出行便利,维护良好的市容市貌,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道路、公路和沿路公共绿地上道路指示牌的设置和管理。

  前款所称的道路指示牌,包括道路交通标志和公共服务设施指示标志。

  第三条(管理部门)

  市建设交通委负责对本市道路指示牌工作的监督管理和综合协调。

  市建设交通委所属的市市政工程管理处(以下简称“市市管处”)、市公路管理处(以下简称“市公路处”)以及区(县)道路管理部门负责其管辖范围内公共服务设施指示标志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设置主体)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道路交通标志的设置。市市管处、市公路处以及区(县)道路管理部门负责其管辖范围内公共服务设施指示标志的设置。

  除前款规定的单位外,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本市城市道路、公路和沿路公共绿地上设置道路指示牌。

  第五条(道路指示牌的设置规范)

  道路指示牌的设置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本市的技术规范。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需要掘路设置道路交通标志的,应当事先征求道路管理部门的意见,共同确定设置位置,并办理相关掘路审批手续。

  市市管处、市公路处或者区(县)道路管理部门根据城市管理的需要设置公共服务设施指示标志的,应当制定相应的设置方案并经市建设交通委同意;需要掘路设置的,还应当办理相关掘路审批手续。公共服务设施指示标志的设置方案在实施前,应当告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

  市市管处、市公路处或者区(县)道路管理部门按照本条规定设置公共服务设施指示标志的,应当与道路交通标志保持必要的距离,不得遮挡道路交通标志,不得妨碍安全视距。

  第六条(公共服务设施指示标志设置方案的制定)

  依照本规定第五条的规定,市市管处、市公路处或者区(县)道路管理部门制定公共服务设施指示标志设置方案的,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二)维护良好的市容市貌;

  (三)方便公众出行。

  市市管处、市公路处或者区(县)道路管理部门制定公共服务设施指示标志设置方案,应当征求规划国土、绿化市容、交通港口以及旅游管理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必要时,可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第七条(养护维修)

  道路指示牌的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落实养护维修单位,发现道路指示牌遭受污损的,应当及时修复;发现道路指示牌因客观情况发生变化不再具有指示功能的,应当及时拆除。

  第八条(监督管理)

  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规定设置道路指示牌的,经确认后,市市管处、市公路处、区(县)道路管理部门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当按照规定的职责,及时进行处理。

  市市管处、市公路处、区(县)道路管理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互相配合,共同做好相关道路指示牌的确认工作。

  道路指示牌的日常监管可以纳入城市网格化管理。

  第九条(举报监督)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违反本规定设置的道路指示牌,可以向相关管理部门举报。相关管理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依法予以处理。

  第十条(执法部门分工)

  各相关执法部门按照以下分工对违反本规定设置道路指示牌的行为进行查处:

  (一)市市管处负责对在市管城市道路上设置道路指示牌的行为进行查处;

  (二)市公路处负责对在市管公路及沿市管公路公共绿地上设置道路指示牌的行为进行查处;

  (三)区(县)道路管理部门负责对在区(县)管公路及沿区(县)管公路公共绿地上设置道路指示牌的行为进行查处;

  (四)区(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负责对在沿城市道路公共绿地和区(县)管城市道路上设置道路指示牌的行为进行查处。

  第十一条(对违反规定设置的道路指示牌的查处)

  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规定设置道路指示牌的,由本规定第十条规定的有关部门书面通知行为人在10日内自行拆除;逾期未拆除的,由有关部门予以拆除和处置;无法查明或者无法确认行为人的,由有关部门直接予以拆除和处置。

  第十二条(施行日期)

  本规定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令

第39号

  《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经2004年6月15日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4年10月11日起施行。

局长: 徐光春
二○○四年七月六日


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秩序,加强监督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以互联网协议(IP)作为主要技术形态,以计算机、电视机、手机等各类电子设备为接收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固定通信网、微波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卫星或其他城域网、广域网、局域网等信息网络,从事开办、播放(含点播、转播、直播)、集成、传输、下载视听节目服务等活动。
本办法所称视听节目(包括影视类音像制品),是指利用摄影机、摄像机、录音机和其它视音频摄制设备拍摄、录制的,由可连续运动的图像或可连续收听的声音组成的视音频节目。第三条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负责全国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以下简称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 国家对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实行许可制度。
第五条 国家鼓励地(市)级以上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过国际互联网传播视听节目。

第二章 业务许可

第六条 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应取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由广电总局按照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业务类别、接收终端、传输网络等项目分类核发。
业务类别分为播放自办节目、转播节目和提供节目集成运营服务等。
接收终端分为计算机、电视机、手机及其它各类电子设备。
传输网络分为移动通信网、固定通信网、微波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卫星或其他城域网、广域网、局域网等。
第七条 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机构,不得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
经广电总局批准设立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或依法享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格的网站可以申请开办信息网络传播新闻类视听节目业务,其他机构和个人不得开办信息网络传播新闻类视听节目业务。
经广电总局批准设立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省会市、计划单列市级以上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影视集团(总台),可以申请自行或设立机构从事以电视机作为接收终端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集成运营服务。其他机构和个人不得开办此类业务。
第八条 申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广电总局确定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总体规划和布局;
(二)符合国家规定的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
(三)有与业务规模相适应的自有资金、设备、场所及必要的专业人员;
(四)拥有与业务规模相适应并符合国家规定的视听节目资源;
(五)拥有与业务规模相适应的服务信誉、技术能力和网络资源;
(六)有健全的节目内容审查制度、播出管理制度;
(七)有可行的节目监控方案;
(八)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
第九条 申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须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报告,内容应包括:业务类别(自办节目、转播、集成等)、播出标识(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的专用标识)、传播方式(频道播出、点播、下载定制、轮播、数据广播等)、传输网络、传播载体、传播范围、接收终端、节目类别、集成内容等;
(二)《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申请表;
(三)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的内容规划、技术方案、运营方案、管理制度;
(四)向政府监管部门提供监控信号的监控方案;
(五)人员、设备、场所的证明资料;
(六)申办机构的基本情况及与开展业务有关的证明(网站注册文件、广播电台、电视台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从事登载新闻业务许可文件等);
(七)公司章程、营业执照、验资证明(申请人为企业的)。
第十条 申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机构,应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符合第九条规定的书面材料,经逐级审核同意后,报广电总局审批。
中央所属企事业单位,可直接向广电总局提出申请。
符合条件的,广电总局予以颁发《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第十一条 负责受理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应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期限和权限,履行受理、审核职责。申请人的申请符合法定标准的,有权作出决定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应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二条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有效期为二年。有效期届满,需继续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的,应于期满六个月前按本办法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续办手续。
第十三条 获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机构(以下简称持证机构)应当按照《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载明的开办主体、业务类别、标识、传播方式、传输网络、传播载体、传播范围、接收终端、节目类别和集成内容等事项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
第十四条 持证机构变更注册资本、股东和持股比例及许可证载明的开办主体、业务类别、标识、传播方式、传播载体、传播范围、接收终端、节目类别和集成内容等事项的,应提前六十日报广电总局批准并办理许可证登载事项变更手续。
持证机构地址、网址、网站名、法定代表人等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在变更后三十日内向广电总局备案并办理许可证登载事项变更手续。
第十五条 持证机构应当在领取《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九十日内开通业务。如因特殊理由不能如期开通,应经发证机关同意,否则按终止业务处理。
第十六条 持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机构需终止业务的,应提前六十日向原发证机关申报,其《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由原发证机关予以公告注销。

第三章 业务监管

第十七条 用于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的新闻类视听节目,限于境内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台以及经批准的新闻网站制作、播放的节目。
用于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的影视剧类视听节目,必须取得《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电影公映许可证》。
第十八条 通过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应符合《著作权法》的规定。
第十九条 禁止通过信息网络传播有以下内容的视听节目:
(一)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三)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
(五)宣扬邪教、迷信的;
(六)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七)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
(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九)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十)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
第二十条 持证机构应建立健全节目审查、安全播出的管理制度,实行节目总编负责制,配备节目审查员,对其播放的节目内容进行审查。
第二十一条 信息网络的经营机构不得向未持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机构提供与传播视听节目业务有关的服务。
第二十二条 传播视听节目的名称、内容概要、播出时间、时长、来源等信息,持证机构应当至少保留三十日。
第二十三条 利用信息网络转播视听节目,只能转播广播电台、电视台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不得转播非法开办的广播电视节目,不得转播境外广播电视节目。
利用信息网络链接或集成视听节目,只能链接或集成取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机构开办的视听节目,不得链接或集成境外互联网站的视听节目。
第二十四条 省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应设立视听节目监控系统、建立公众监督举报制度,加强对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监督管理。
持证机构应当为视听节目监控系统提供必要的信号接入条件。

第四章 罚则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批准,擅自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的,由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予以取缔,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给予警告、限期整改,可以并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载明的事项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的;
(二)未经批准,擅自变更许可证载明事项、持证机构注册资本、股东和持股比例;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十八条规定的;
(四)传播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禁止传播的视听节目的;
(五)向未持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机构提供与传播视听节目业务有关服务的;
(六)未按规定保留视听节目播放记录的;
(七)利用信息网络转播境外广播电视节目,转播非法开办的广播电视节目的;
(八)非法链接、集成境外广播电视节目以及非法链接、集成境外网站传播的视听节目的。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开办机构的法定代表人、节目总编或节目审查员未履行应尽职责,出现三次以上违规内容的,省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对开办机构予以警告,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实施前已领取《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机构,应在本办法实施之日起六个月内按照本办法规定申换许可证。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4年10月11日起施行。广电总局《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广电总局令第15号)同时废止。


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具体规定

陕西省人民政府


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具体规定
陕西省人民政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林业建设的重大决策,是治林的根本大计。完全符合我省情况,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必须坚决贯彻执行。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的林业,是国家富足、民族繁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保护森林,发展林业,对改变自然面貌,恢复生态平衡,保障农业高产稳产,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三十多年来,我省的林业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对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但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林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政治不落实,林权不稳定;木材多头经营,乱砍滥伐严重;造林质量不高,保存率低;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贯彻不力,重砍轻
造。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仍然是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人为的破坏严重,致使一些地方森林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彻底改变我省林业建设面临的这种严重局面,切实保护好现有森林,加快造林育林速度,完成林业建设上的两大战略任务,现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情况,作如下具体规定:
一、稳定山林权属,划分好自留山
确定山林所属,应以现有的权属为基础,一般不动,个别调整。国家所有、集体所有的山林树木,或个人所有的林木和使用的林地,以及其它部门、单位的林木,凡是权属原来清楚和经过清理复查的,都应予以承认。原发的林权证仍然有效,未发的由县人民政府补发。
在确定林权中,不能把国有林划给集体和个人。社队在国有林地上造的林,或国营林场在集体所有的荒山荒地上造的林,已有国社合作造林合同的,仍然有效;没有订合同的,都应通过协商,采取补订合同,收益分成等办法,予以解决。
过去错收了社员人个树木的,要落实政策。本着有利于安定团结,有利于发展林业生产的原则,同群众协商,妥善解决。
处理林权遗留问题,关系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是一件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必须在各级党政的统一领导下,以县为单位组织力量,通过试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于明年春季基本结束。对地区与地区、县与县间长期达不成协议的边界林权争议问题,由上一级政府组
织有关双方协商解决。解决不了的,提请人民法院裁决。在纠纷解决之前,任何一方都不准砍伐有争议的林木,违者依法惩处。对有意制造林权纠纷,引起破坏森林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在处理林权遗留问题的同时,要按照省委〔1879〕201号文件精神,将应分给社员的自留山在明春前全部划定。如社员自己愿意多造林的,划拨面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放宽。所划自留山,只许植树造林,不许开荒种粮或其它作物。限期内不造林者,生产队有权收回调整。
社员在房前屋后、自留山和生产队指定的其它地方种植的树木,永远归社员个人所有,允许继承。
二、建立健全林业生产责任制
各地在结合中央1980年《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和省委〔1981〕51号文件精神中,要结合林业生产的特点,建立和不断完善各种形式的木业生产责任制。集体林业,可以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包到场、组、户和劳。四旁植树,可以
划区分段,责任落实到专业队、组,付给合理报酬。具体办法要从实际出发,走群众路线,允许多种多样,因地制宜。
国营林业局、林场、苗圃,干部要实行岗位责任制,工人要实行生产责任制。可以采取几定一奖,责任到队、班、组、人。可以专业承包,也可以实行小段包干工或计件付酬。
三、木材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严格控制采伐量。不论国有林或集体林,都要根据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产量的原则,合理计算年采伐量,进行轮伐。国家统配材、地方用材、国营林业单位和其它部门自用材,都要纳入计划,实行“一本帐”。全省木材生产,只能根据国家下达的计划由省计委会同省林业局综合平衡
,统一下达,各级都不准层层加码,不准计划外采伐。木材不进行议购议销。
国有林的采伐,由国营林业局、林场根据国家计划制定采伐作业设计,分别报省、地(市)林业局审批。集体林的采伐,也要按照国家计划,在县林业局的指导下,搞好作业设计,经县林业局审批,发给采伐证。铁路、公路、煤炭、水利等部门采伐自己经营的林木和社队集体采伐自用
材,由当地林业部门按照《森林法(试行)》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批,发给采伐证。无采伐证的,不得进行采伐。
国营林业局、林场按国家计划生产的规格材,除留自用材百分之五和留给地、县百分之十五外,全部由国家统购。林区社队按国家计划生产的规格材,国家统购百分之七十,自留百分之三十。林区的非规格材和社员的木材,国家不实行统购。
根据《森林法(试行)》第四条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第十条关于划分林区县、社、队的精神,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初步提出划分林区县的条件是(1)现有森林面积在一百万亩以上;(2)森林覆盖率在百分之五十以上;(3)按农业人口计算,每人平均有林业用地十亩以
上,历史上盛产林特产品的。以上三条,凡达到其中两条的,划为林区县。据此,确定镇安、柞水、洛南、丹凤、商南、山阳、西乡、镇巴、宁强、略阳、佛坪、留坝、太白、凤县、陇县、宁陕、镇坪、岚皋、平利、富县、甘泉、黄龙、黄陵等二十三个县为林区县。其他凡是有森林(包括
人工林)的县,都应根据具体情况,划定林区社、队。林区县和林区社队的经济建设,应按省委确定的陕南、陕北、关中的生产方针执行。
林区的木材及半成品林业部门统一经营管理,其他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得进入林区采伐、收购和加工。销区的木材供应和市场销售体制不变。供销、轻工、外贸、社队企业等部门需要的柴、炭、木柄、木棍及大宗木制成品、半成品,均应纳入计划,由林业部门组织生产,提供货源。
林区的木材及半成品由林业部门统一经营管理。原物资部门设在林区的木材和收购站(包括人员编制、固定资产、流动资金等)应全部移交林业部门,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增减。林区县要根据实际需要成立林产品经销公司,管理木材收购站,负责组织生产、收购以及部分代销
业务。其他划有林区社队的县,也应参照上述办法,对林区社队木材实行统一管理。
林业部门按照国家计划收购的规格材,统一交售给木材公司。木材交售价格,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在收购木材中,属政策性亏损的部分,由省财政予以补贴。
将凤县、太白、留坝、宁陕、镇坪、柞水等六个县的木材公司划归林业部门,进行林工商综合经营试点。
按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第六条规定,林区社队集体生产的非规格材、自留材(包括社队集体参加国营林业生产建设分得的木材)及其加工的大宗成品、半成品,由林业部门代售,也可以由林业部门批准,统一组织产区和销区互通有无。社员自有的木材,可以凭大队证明,由林业
部门代销。
林区及毗邻县不开放木竹自由市场。但个别林区毗邻县距林区较远的地方,确需设立林竹市场的,必须由县林业部门逐级上报,由省林业局和工商行政管理局共同研究批准。非林区木竹自由市场可以有组织、有领导地开放,以便群众之间互通有无。
四、对林业的经济扶持
按照国家对林业生产进行经济扶持的精神,决定对我省现行的木材价格作适当调整。各地、各部门应坚决贯彻执行。
关于建立国家林业基金制度和征收育林基金问题,由省财政局、林业局提出方案,另文下达。
国家支援我省老区和贫困地区的投资、支援人民公社专款、省上扶持多种经营专款以及银行用于农业的贷款,要抽出一定的数量,用于林业生产方面。供销、粮食等部门提取的生漆、桐油等技术改进费和垦复费,应交林业部门用于培育资源。社队造林补助款从明年起,由省上掌握安排
各地使用,不再切块下达。地、市、县都应尽可能从自己的财政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增加对林业的经济扶持。
五、坚决贯彻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
秦岭、巴山、关山、乔山、黄龙山五大林区的森林,均属水源涵养林,都必须坚决贯彻以营业为基础的方针。特别是秦岭林区各国营林业局、场和集体林场,必须在切实管好现有林的基础上,实行以抚育性采伐为主,封、护、育、造、用五结合,逐步改善林分结构,抓紧荒山荒坡造林
,改造灌木、次生林,加强中、幼龄林抚育间伐,更新过熟林。不允许以抚育为名或单纯以出材为目的,变相进行主伐。
在林业调整中,要逐年把木材采伐量调减下来。要逐步改革现行林业管理体制,按山脉、水系和森林分布设立林业局、场,实行省、地(市)、县分级管理,以利于加强对现有林的经营管护。
更新采伐必须做到在采伐的当年或次年更新。逾期没有更新的,要追究领导责任。要把更新和育林列为考核国营林业局、场的首要标准。
国营林业局、林场要根据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林区社队参加各项林业生产活动,付给合理报酬。对于零星分散便于国家管理的国有林,可以采取同附近社队联营或委托社队经营管理,明确权利的义务,签订合同,收益分成。居住在国有林区而没有集体林的社、队、国营林场要在
生产、生活用材方面给予照顾。
六、大力造林育林
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一九八0年《关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指示》,坚持依靠社队集体造林为主,积极发展国营造林,并鼓励社员个人植树的方针,国家、集体、个人都来兴办林业。到本世纪末,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三十。
陕北是我省防护林建设重点地区,要按照“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造林、种草,努力增加覆盖率,因地制宜地积极营造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经济林、用材林和薪炭林。
关中农区和其他平原地区,自然条件好,树木生产快,产材量高,应列为近期造林的重点,认真抓好“四旁”植树、农田林网建设和成片造林。要把渭北旱原和黄、渭、泾河滩的植树造林首先搞上去,早日收到防风固堤、保持水土和抵御干热风的功效。
陕南秦巴山区,是我省速生用材林和以木本油料为主的经济林基地。要进一步制订和落实发展规划,大力营造松、杉用材林和生漆、油桐、油茶、核桃、桑、茶等经济林。汉中、安康地区种植油橄榄的条件优越,要总结经验,造用优良品种,改进栽培技术,尽快地把十二个油橄榄基地
县建设起来。
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大面积荒山、荒沙区,可以采取封山育林和飞机播种的办法,加快造林速度。
农垦、水利、铁路、交通等部门,都应当把造林绿化作为本部门的一项生产建设任务。煤炭、造纸等部门的矿柱林、原料林基地建设,可以在国家划定的地方植树造林,自造自有;也可以同林业部门或社队联合造林,收益由双方协商,按比例分成。
要注意提高造林质量,实行科学造林育林,包栽、包活、包成林,克服只造不管的偏向。
植树造林,种苗先行。要建立良种基地,健全社、队骨干苗圃,办好国营苗圃,培育良种壮苗,下决心尽快改变种苗不足的局面。
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在森林病虫普查的基础上,确定防治重点,积极开展预测预报,实行综合防治,提高防治水平。
切实办好社队林场。对现有的社队林场要进行整顿、巩固。有条件的,还要积极建立。要坚持“以林为主,多种经营,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办场方针,加强经济核算,增加收入。要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全理解决场员的劳动报酬,调动积极性,充分发挥社队林场在集体林业生产中
的骨干作用。
七、加强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
林业科研要为林业生产建设服务。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要密切协作,解决好林业建设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要搞好林业资源调查,制订林业区划和发展规划,全面建立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
切实办好现有省、地(市)专业科研单位,因地制宜地确定研究的重点和具体分工。在管理体制上,地(市)林科所实行省、地(市)双重领导,以地(市)为主,业务上受省林科所指导。
要重视林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各级林业站要把技术推广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科研单位要与生产单位建立科研成果推广的联产计酬合同制。
广泛开展林业技术培训工作,普及林业科学知识。省、地(市)、县各级都要继续办好林业干部训练班,轮训林业干部。通过举办技术讲座、农民夜校,积极培养农民技术员,提高干部群众的林业科学技术水平。
对现有的太白、佛坪两个自然保护区,要特别加强保护管理,未经主管部门批准,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根据需要,再逐步增设若干自然保护区。
八、切实加强对林业的领导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之一。林业问题的重要性,不能单从林业本身来看,而要从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结构和同整个国民经济的关系来看。农业的结构问题,从本质上讲,就是农林牧如何结合,按什么比例发展的问题。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一定要彻底清除“左”的思想
影响,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正确解决发展林业的问题,绝不能在整个农业建设中忽视林业而造成战略上的失误,影响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一定要把林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并要有一位负责同志分工专管,从上到下,逐步充实健全省、
地(市)、县林业机构和人员编制。同时,根据需要,建立林业分站,公社配备林业专干。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关心林业职工,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各级劳动部门在招工时要给国营林业局、林场一定比例的内招指标,招收林业职工子女。
进一步深入宣传和坚决贯彻《森林法(试行)》,加强法制教育,逐步在重点林区建立健全林业公、检、法组织机构。对现有护林检查站要进行整顿,健全护林制度。尚未建立护林检查站的,应根据需要抓紧建立。加强林政管理,严禁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毁林搞副业,切实抓好护林
防火工作,建立健全防火设施。
省上过去的有关规定,凡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和本《规决》精神不符的,一律停止执行。



1981年6月21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